现在一提到国产手机,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价格低、配置一般。和国外一些知名品牌的手机不能比较。这确实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的手机发展现状,专业人士通过
录音电话为我们做了介绍。提及所谓手机的成本,在我们的印象中,目前占据智能手机产业利润大头的苹果和三星似乎从没有计算和曝光过自家手机的成本(应该属于商业机密吧),基本都是第三方通过拆解分析得出的。例如市场调研公司IHS的拆解分析显示,苹果目前旗舰机的iPhone6和iPhone6 Plus成本价在200—247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1500元),iPhone 6 Plus的成本在216—263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1600元)。至于三星的Galaxy S6的成本则比苹果要平均高出100美元左右。由此对比的话,咱们中国手机厂商(例如小米)目前发布的顶配机型的成本就是人家的2倍左右,至少是1.5倍左右。当然这之中肯定与采用的硬件关系密切,但密切的程度有多深或者说是否会造成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有所怀疑。为何?同样拿苹果iPhone举例,业内知道,苹果iPhone6与之前的iPhone5S相比应该有不少的升级,但从成本角度看,同样是IHS的拆解分析,iPhone 5s的成本为199美元,与iPhone6相差无几。那么问题来了,同在手机的供应链中,要么是我们的手机厂商在自曝成本时有所保留,要么就是在供应链中的议价权太低,或者根本没有议价权。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在手机关键或者说价值高的组件上不像人家苹果和三星有自主的实力(直接提升利润率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在此认为,中国手机产业成本之高,远非部件升级(自然成本的增加),配置提高这么简单,其背后仍是竞争力不足的一种表现。想想看,咱们的硬件成本比人家就高出1.5—2倍,可以说我们的手机产品在起步阶段,就已经为上市后与人家的营收和利润的差距打下了伏笔。
据了解,我们国家的手机在价格优势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好,相比较以国内的手机,国外的手机成本更低,但是利润却是高出很多。例如苹果iPhone6目前最低的售价也在5000元左右,三星的GalaxyS6也大抵是在这个价位段。由此不难看出,在事关产品营收和利润的两个重要环节:成本和销售上,我们与人家背道而驰,即成本高居不下,价格却难以上涨,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手机厂商在手机产业中的前端和后端几乎没有任何的把控能力,表面上看是主动为之,实则是无奈之举。如果说上述小米以成本价销售手机还有所谓商业模诉求不同的话,那么360即将发布的手机更让业内担心。在日前的发布会上,360董事长周鸿祎的一句其未来发布和上市的“奇酷”手机也是成本价销售,甚至让其他厂商的手机在现有价格上卖不出去,似乎预示着360较之小米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与小米类似,周鸿祎放出了其手机应是当下最好手机的言论,同样矛盾不是吗?为了避其绑定自家应用的嫌疑,周鸿祎成其手机上预装的APP均可无条件卸载。那么我们想问周鸿祎的是,360的奇酷手机或者进入手机产业的盈利模式靠什么呢?如果说与之前未推出手机一样的话,又何苦进入手机这个周鸿祎自己所言的“血海”市场的事情呢?说到商业模式,尽管我们部分手机厂商宣称不靠手机本身挣钱,即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但从目前及未来相当的时间看,这“猪”似乎远没有“羊”肥和健硕,甚至还要靠“羊”来供养,此时谈“猪”岂不是空谈,甚至有噱头之嫌吗?所以我们认为,当下把“羊”养好才是关键。
经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现在我们国家的手机发展似乎进入一种畸形状态,总是动不动就在价格上做文章,真正关心价格的却是寥寥无几,技术才是核心,希望这一现象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