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众多手机用户反映部分手机售后点总打擦边球,购买产品之前和购买之后的态度截然相反,希望相关机构能够尽早修改我国的手机售后维护标准,提高保质期限,详细列明保修标准,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的确,我国关于手机和电脑的售后服务标准制定已经过去十多年,在这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相关法律标准却丝毫没有变化,确实有点跟不上社会现状。其实,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只出现在手机行业,在其他高速发展的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针对技术领域的立法问题,现实中其实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技术标准专业化程度较高,立法“宜细不宜粗”,很多法定的标准既不能低于现实,又不能超越实际,多采取一种中庸的立法模式。另一方面,科技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中庸的立法来说,发展实在过快,可能今年“量身打造”的法律,到了第二年就不再合适。同时,为保障法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过于频繁的“朝令夕改”式的修法也不现实。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
录音电话表示已经研究出一个两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了。
首先应该先为当前问题较突出的行业制定一个民企都可以接受的政策,之后再对高速发展的行业进行详细规划。比如,日趋繁荣的典当行业仅有《典当管理办法》(2005)进行规制,相比发达国家实施多年的《典当法》而言,我国立法不仅位阶太低,而且内容也与现实脱节,其次,应该突出行业标准制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法律是最低等级的道德,行业制定的标准完全可以超过法律标准,也可以作为消费维权的标准。在台湾地区的消保工作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每年都要制定出台很多涉及到社会生活众多领域的行业标准。就连殡葬品这类边缘化的行业标准,也是台湾消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台湾地区的这种“年年有变化”的行业标准,既避免了频繁修改法律的弊端,又使得消费者权益得到了“与时俱进”的维护。最后,发展较快的科技类放在所有行业的最前列。科技发展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带来便利又可能带来烦恼,所以在购买科技产物时一定要再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