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从一份报道中得知,一些工厂中的流水线已经启动使用机器人顶替员工上岗的计划,而以前需要二三十人的组装线,如今也缩减到了5人。不过,对于这个一直备受争议的制造工厂而言,让机器人“上岗”,也许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上涨的人力成本。一位富士康前员工通过
录音电话告诉小编,富士康对于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涉及液压缓冲、机械控制、信息控制等多项内容,“如果技术成熟推广,富士康将可以出售整套自动化生产设备,郭台铭的目标远远不只做一个代工厂。”
该企业负责人还表示,到今年年底预计完成29万机器人走上生产线,预计两年后将有百万部机器人上岗,要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小编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机械臂就出现在了富士康的一些生产线上,目前,这些媒体口中的“机器人”更多的是完成如移动元件这样简单、重复的任务。但富士康内部人士表示,“一旦技术积累、生产能力形成了,就可以定制生产。富士康也可以多一项业务,转型设备商。”不过,机器人也可能给富士康带来高额的回报。机器人代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2011年机器人销售数量同比增长38%。大范围采取机器人有助于降低全球生产成本,近日有消息称,富士康有意将生产线扩展至北美市场,而自动化生产率的提高显然是这一计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