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百强创新公司中,美洲占了47%、亚洲32%、欧洲21%。但是在这一百家公司中却没有一家是中国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专利质量和影响力不足。这个榜单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不必惟此榜单是瞻。不过,中国缺乏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叫得响的创新型企业,倒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很多时候,我们听到这个企业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那个企业的核心技术国产化率了多少,但往往是墙里开花,自己说香,这香味是否漂洋过海,让外人也为之倾倒,我们是心里打鼓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的研发能力都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所以人们经常用大而不强来形容自主研发的产品。钢铁产业的规模做到公认的世界第一,但能够满足高铁需要的特种钢材大部分仍是拱手与人;光伏产业看着很热闹,细细一琢磨,模式仍是高污染+低技术门槛;彩电的面板技术要仰人鼻息,汽车的发动机更是多年来没有什么起色,如今国产飞机也面临着发动机受制于人的尴尬。正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在创新和技术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总是感到有一些不踏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技术不如人,就迎头赶上,创新不如人,就放手发动创新,那么多后发的企业都实现了后来者居上,中国企业没理由做不到。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在
录音电话中表示如果想打破当前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创新出来的产品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山寨产品肆意横行,导致高成本创新投入确得不到高回报。所以在这方面的法治力度亟待加强,否则一个企业花费上千万上亿资金想出的创意,一转脸的工夫就成为其他企业免费搭车的果实。在这种情况下,但凡一个理性的企业,都不会绞尽脑汁地去创新。第二,中国市场太大,需求呈多层次,这导致了企业自身的惰性。产品创意平平,不打紧,有能凑和的消费者,产品质量平平,也不打紧,有能凑和的消费者,可是当消费者不愿凑和了,企业却发现自己太依赖凑和了,而失去了企业家精神,成为一个纯粹的做买卖的商人。这就是中国企业创新路上的三大槛,这既需要企业自助,因为天助自助者,与此同时,国家也需要创造“天助”的条件。